光,是世界的语言,更是人类感知生命的窗口。而在眼视光这片融合医学、光学与人文关怀的领域里,有一位医生,用二十多年的光阴,默默守护着无数人的光明——南京维视眼科视光中心主任张青。
近日,张青主任及其团队主持、参与制定的《老视框架眼镜验配服务技术规范》、《视觉信息处理障碍的视觉认知康复技术操作规范》、《多学科防控近视技术及防控体系建设要求》三项团体标准正式获批发布,成为重要技术规范。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视觉健康服务走向更精细、更系统的新阶段,也是张青团队多年来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集中体现。
一纸规范,万千光明:三项标准覆盖全年龄段视觉健康
《老视框架眼镜验配服务技术规范》则如一盏温暖的路灯,照亮了老龄化社会的视觉需求。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3亿,老视(Presbyopia)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阅读、生活自理与社会参与的重要视觉问题。张青主任指出,“以往很多老年人佩戴老花镜仅停留在‘能看见’的层面,却忽视了视觉舒适度、双眼协调、使用场景适配等更深层次的需求。”这份长达15页的技术规范,从验光、配镜、检测到售后服务,全面规范了老视矫正的服务流程。首次明确了老视验配的13步服务流程,包括眼前节检查、屈光检查、双眼视功能评估、使用场景体验等环节,确保中老年人能够"配得放心、戴得舒心"。这份规范不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份对银龄群体的人文关怀。
《视觉信息处理障碍的视觉认知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犹如一盏指引灯,为那些因脑部或眼部问题导致视觉信息处理功能异常的人群照亮前路。这类障碍常见于儿童学习困难、脑损伤患者等人群,他们无法正常处理和理解视觉信息,就像拥有一台高清摄像机却缺少了处理芯片。“尤其是很多孩子,他们通常可能是视功能产生了问题,但诉求无门,常常被误解为调皮、不认真,甚至延误了最好的治疗干预期!”张青主任提起孩子不禁叹气,这也是他一再坚定的决心。该规范系统提出了从诊断、评估到康复训练的完整流程,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标准化操作的空白。规范中详细规定了视觉空间能力、视觉分析能力和视觉-运动整合能力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为这类患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康复路径。
《多学科防控近视技术及防控体系建设要求》则为近视防控指明了方向。该标准强调多方协同,建立系统化的近视预防与干预体系,是从源头遏制近视高发的科学路径。明确了各方在近视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完整的防控闭环。这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作为医者的社会担当。
一个人,一支团队,二十年坚守
1979年12月,张青出生在江苏南京。自幼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他,在1999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踏入金陵科技学院视光学专业,开启了眼视光领域的探索之旅。无论是复杂的光学原理,还是疑难验光,他都全力以赴。扎实和敬畏心,是他始终秉持的信念。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视光学理论与光学技术,还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很早就意识到:视觉健康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的尊严与幸福的社会课题。
毕业之后,张青从一名基层验光师做起,经历多个岗位的锻炼,逐渐在斜弱视治疗、精准验光、老视矫治、视觉训练等细分领域积累深厚经验。他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理念,尤其关注那些被常规服务忽视的群体,比如疑难屈光患者、双眼视功能障碍者、低视力人群等。多年来,他多次赴新疆、贵州、四川等偏远地区开展眼科支援与技术培训,牵头建立眼视光进修培训基地。截至目前,他已培训学员超2000人,很多人已成为当地眼视光服务的中坚力量。
在临床之外,张青始终没有停止科研与创新的脚步。他深知,只有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由他牵头研发的手持式交叉圆柱镜,改善了散光检测的便捷性与准确性;他主持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涉及近视防控、视觉训练模式创新、老视矫治评估等热点领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参与编写的多部专业教材与行业指南,已成为很多视光专业学生的必读参考资料。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互联网+眼健康”创新服务模式,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视觉健康差距。
成果背后,是团队的力量与时代的召唤
南京维视眼科汇聚了视光师、眼科医生等多类专业人才,他们秉承“专业、人文、创新”的理念,在视觉健康的各个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张青及其团队融合多年临床数据、广泛征求一线工作者与患者家庭的意见,反复论证每一条技术路线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最终形成兼具专业高度与落地实操性的规范文本。
在接受采访时,张青多次强调:“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在于能否真正回应患者的痛点。”他回忆道,很多标准的灵感直接来自临床遭遇的真实困境——比如一位老人因配镜不当连续多次调换镜片、一个因视觉信息处理障碍而长期学业落后的孩子、一群面对孩子快速加深的近视而焦虑无措的家长……正是这些日常工作中的“难点”与“堵点”,推动他和团队走出舒适区,将现实的挑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与行动的方向。
张青主任语气坚定而温暖:“一切的起点,都来自临床一线最真实的需求。”他坦言,正是在日常接诊中亲眼见到太多患者因缺乏规范、系统的服务而陷入困境,这些现实痛点,不断叩击着他与团队的职业良心。在他看来,科研的终极目标从来不只是发表论文、制定标准,而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看得更清晰、更舒适、更持久”。这份始终如一的信念,正是张青团队不断突破自我、推动行业向前的最深沉的力量。
走向未来:从标准发布到行业生态建设
尽管三项标准已成功发布,但张青主任始终视其为一个新的起点而非终点。
来到维视眼科后,张青主任依托机构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技术平台,继续与团队协同推进三项标准的宣贯、培训与实施反馈工作。维视不仅希望能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实现专业理想的舞台,更希望以强大的产学研能力支撑其在视觉健康信息化、近视防控生态建设、老年视觉康复整合服务等前沿领域的持续探索。张青主任的学术领导力与维视眼科的行业资源形成深度互补,双方共同致力于构建行业新生态。这种协作不仅推动标准真正落地应用,也进一步强化维视在视觉健康领域的引领地位,实现机构与专家在使命愿景层面的双向成就。
张青主任用二十多年时间,把眼视光从一门技术,做成了一项事业,更是一份使命。这三项标准的落地,不仅是对他个人与团队的最好回报,更是对中国眼视光行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重要推动。
他是眼视光人,更是光明使者。